育儿知识
咨询热线:
18633501026
AS电玩由北京君和创新公益基金会、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会联合主办,主题为“和而不同,思想无界”的CC讲坛第59期演讲2024年4月21日在中国科学院大学(北京玉泉路校区)礼堂举行。来自全国教书育人楷模、河南新乡市西平罗乡幼儿园、川中社区大学校长郭文艳出席,并以《在幼儿园里创办社区大学的郭校长》为题发表演讲。
大家好!我是一名幼儿园老师,来自河南省辉县市西平罗乡川中幼儿园,我们当地称为侯兆川,侯兆川有四个乡镇,其中我所在的西平罗乡有19个自然村AS电玩,常驻人口6900人。2012年,辉县市政府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,在位于大山深处的侯兆川,投入了一所集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一体化的教育园区。我的老领导张青娥园长,是一位具有深厚教育情怀的基层教育人,即便她已经是癌症中晚期了,依然主动请缨到山区任职,真的很让我感动。当她找我谈话,提出来让我跟她去川中的时候,生在农村、长在农村的我,没有犹豫,跟着背起行囊,带着还需要照顾的孩子,一起开启了乡村学前教育的探索道路。
当我们满怀热情、积极对待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的时候,本以为高大的教学楼,崭新的桌椅板凳,先进的硬件设施定会吸引家长争先恐后来咨询、来报名,可是实际情况却出乎意料,来报名的家长少之又少。怎么会这样?于是我们便走街串巷的一边找答案,一边宣传招生。家长咨询最多的话题就是有没有校车?你们能教多少个字?100以内的加减法能不能学会?学费多少?其实当时我们半年的生活费和保教保育费合起来也只有700元。和家长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对学前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最初“小学化”教育方式,重视程度远远不够,这让我们陷入了深思,我们应该怎么办,办什么样的学前教育?如何带动这些家长科学育儿,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问题。
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,我们要让大自然成为孩子们的活教材。于是,我们把校内闲置的空地开辟成为我们的种植园,种植了十余种农作物,瓜果梨桃,各种蔬菜,这些都成了我们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。
因为我们当地是“红薯之乡”,所以红薯也是我们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,我们在观察秧苗生长的过程中,和孩子们一起创编插秧歌:红薯插秧学问大,七叶秧苗顶呱呱。平插埋四出土三,秧苗易活薯高产。到了该施肥的时候,我们带着孩子们施肥的同时又创编了施肥歌:草木灰,钙钾肥,杀菌消炎灭虫害,一把红薯一把灰,红薯能结一大堆。这些深奥的科普知识编成了朗朗上口的儿歌,让孩子浅显易懂地学习,孩子再教给家长,不仅了解了科普知识,也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。这些植物不但让孩子们认识自然,体验劳动,更是既经济,又环保、又适用的课程资源。
家长不禁感叹:我以前就想着让小孩上学,就是为了让他们长大后不干农活,怎么老师们还带着他们从小就干上了?现在看来这小小的红薯,竟然能让孩子有这么多的收获,该怎么教孩子还是要听老师的,科学育儿。
我觉得孩子们小时候对大自然的感知能力会更强,从小应该把这份爱种在他们心中。这其中也包括我的女儿,记得她有一句经典的话,她说:“妈妈,我不喜欢当城市姑娘,我喜欢当农村姑娘,城市一出门就是大高楼,农村一出门就有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游乐场”。
但是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,当孩子们彬彬有礼和老师们行鞠躬礼的时候,家长的回应不多,当孩子在幼儿园坚持饭前洗手、饭后擦嘴、漱口时,回家之后却不能得到坚持等。而家长的这种表现让我感受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,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只是幼儿园的工作,和家长似乎没有关系,这让我们意识到,只有家园携手打合力,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于是我们开展系列亲子活动,记得有一次分享会,大家一起交流教育孩子的困惑,有位家长说我家孩子每天晚上拿着手机上床,该怎么办。另一位叫丁丽萍的年轻妈妈站起来分享她的亲身经历,她说我家孩子每天拿着故事书上床的,孩子们都是喜欢听故事,家长要坚持睡觉前给孩子讲故事,最重要的家长要以身作则,家长不要沉迷手机,那么睡前讲故事的习惯就自然而然养成了。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借助身边的榜样来影响家长的。
另外,我们充分的给予孩子展示的机会,每周进行周末展示,利用明星小舞台让全体孩子进行展示,唱歌、跳舞、讲故事、拍球、跳绳、推铁环等,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和变化,让家长明白学前教育应该全面发展。
而那些山区家长很淳朴,你真心待她们,她们也会线到种植园帮忙除草,年迈的爷爷奶奶拿着工具来幼儿园帮忙大扫除,一年多的时间,家园共育工作有了明显的起色。
2013年6月23日,中国农业大学的孙庆忠教授到川中调研,当他看到很多家长在帮幼儿园插红薯秧,很惊讶,在这偏僻的山区竟然有这么多的家长对教育心存期待。孙教授和家长交谈时了解到他们对知识的渴望,和对学校的这份感情,孙教授就和我们建议在山区创办社区大学。而对于我们幼儿园的老师来说,社区大学这个词,大家从来都没有听说过,大家都只有中师的学历。可能正是因为这样,我们有初出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和心中的“大学梦”,大家在孙教授的引领下,大胆地创办了全国第一所以幼儿园为依托的乡村社区大学。
过去只听说过大学办附属中学、附属幼儿园,幼儿园办大学这在全国还是头一例。社区大学究竟是干什么的,怎么样定位她呢,孙教授明确地说:川中社区大学既不是家长学校,也不是农民技术学校,她是成人终身学习的公民学校。2014年5月30日,我们进行了川中社区大学的揭牌仪式。我们虽然不清楚社大的意义,但我们明白,这就是我们要践行的家庭、学校、社区、三结合的大教育观。
既然是大学就应该有课程,我们从老师的特长和老百姓的需求入手,最初我们开设了“生活与健康”“美工创作”“舞蹈”“国学知识”四门课程,最初,大家对这件新鲜事很好奇,争先恐后,来了80多人,老师们满腔热情、轰轰烈烈的开办起了这所乡村社区大学。
牛书民大娘70岁,还是高中学历,她一打听到社区大学不但不用交学费,幼儿园给学员们提供学习用品,还有专家义务的给学员上课。大娘开心极了,她没想到自己这把年纪了还可以遇到免费上大学的好事,于是立马找到老师报名参加。书民大娘珍惜社区大学的每一节课,甚至带着自己的小孙子来上课。现在她也是我们社区大学的高材生了。大娘还善于创作,她经常会发挥自己的特长自编自创快板诗歌,大娘还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她对社大的浓浓深情:川中社大真正好,我给大家表一表,各位学员来参加,快乐都能带回家。川中社大真正好,学的东西真不少,又唱歌来又舞蹈,又学文化又做操。川中社大真正好,手工技能样样巧,又学本领又说笑,笑一笑来十年少。川中社大真正好,能解忧愁与烦恼,早来学习早受益,世上没有后悔药。她编写的诗歌热情朴素真挚感人,那是大娘献给川中社区大学的一颗炙热之心。
印象最深的是王英英大娘,因为独自支撑一个家庭,经年累月因劳累压垮的身躯和走起路来蹒跚的双腿,让她和同龄人比起来更显得憔悴。我建议并鼓励她来参加社区大学,她说自己一个“黑道道”都不识,而且自己家境不好,很自卑,不愿意和别人说话。每次见到老人,我们总是亲切地和她拉家常,做她的倾听者,时间久了,老人也信任我们了,逐渐她走进了社大课堂,偶尔我也可以看到她脸上的笑容。有一次我们组织社大联谊会,让大家自愿表演节目,英英大娘竟然放学的时候主动拉着我的手要求上台表演,她一连唱了三首歌红歌,那声音铿锵有力,我也激动不已,和她一起唱了起来。我们用了两年多的时间,影响了一个孤零愁苦的老人,让她走进了社大的课堂,尽管时间有点慢,但是,生命的变化本就是在悄然之间。
我们鼓励十里八村的老百姓走进社区大学的课堂,学员中既有90后的年轻妈妈,也有年过七旬目不识丁的爷爷、奶奶,可以说是老中青大结合。
当然我们也会遇到瓶颈期,参与的学员在逐日减少,最后只剩下个位数,我很沮丧AS电玩,很着急,也想着是我们能力有限,无力完成这项工作。同时,我们给孙教授打电话寻求帮助,每次结束通话前孙老师总会说:“文艳,你们已经做得很好了,即使我们影响了一个人,那我们做得这件事也是值得的。”我就想,还行,我们不止一个人,我们还有五、六位学员呢,就是这样温暖而有力量的话语支撑着我们一路向前。
我们也在不断的研讨,反思,我们的学员多数是农民,长时间的“我来讲你来听”的传统教学方式不适合他们的,于是,我们就采取参与式、体验式、实践式的活动进行调整,比如温馨联谊会、生日会、颁奖典礼、课前热身小游戏等鼓励他们参加。在教学方法和课堂形式上都需要与他们更近一些,再近一些,真正实现平民教育的价值。我们走进学员的家里,和他们聊天,听他们的故事,陪伴他们一起欢笑,一起流泪,从而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。
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惊讶孙教授半年来一次川中,竟然可以亲切地叫上很多学员的名字,他曾说过他的课堂没有“无名氏”,大学学生那么多,就够让人难以相信的了,眼前的一幕更让我为之震惊,我曾追问他秘诀是什么,他给出“用心”两字做解答。我想除了用心,还有他对每一个生命本身极大的尊重。在幼儿园我们通常习惯叫XXX奶奶,XXX妈妈,但是在社大每个学员,他是他自己,于是我们要求自己记住每一位学员的名字,从叫上他的名字开始,了解他的故事,进而走进他的内心。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被关注,被尊重,获得存在感和归属感。
我们幼儿园的老师是社大讲师的主力军,大家轮流每周二、周四给学员们上课。我们也逐步完善课程体系,从最初的4门增加到24门,分别有育儿知识、卫生保健、法律常识等提高他们认知水平的课程,有美术创作与欣赏、非洲鼓、舞蹈、音乐与欣赏等丰富他们生活的艺术课程,侯兆川自然风物与人文景观、烹饪与家乡美食等贴近他们生活的课程。
记得在我们川中社区大学七周年庆典上勾玉凤大姐发言时说:没有进入社大的时候,整天是打麻将、斗地主,输了钱不要紧,回家还要生闷气,并且和家里的人吵架,不和睦。但是不打麻将又能干什么呢?也没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做呀!只能用打麻将、斗地主来消磨时间。有了社大,我的生活都丰富精彩了,唱歌、跳舞、做手工、还有专家给我们来讲座,忙的都没有时间不和谐了。
以前我们学员羞涩、不自信、不善言表、更别提上台表演了,曾经我们鼓励学员上台表演,他们会很为难的说,你们找不到人,那我就去凑数吧,而今天的他们不仅能够自信大胆的展示自我,还能自编自排、自导自演,而这不仅只是表演,而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外在呈现。
每年我们不仅有周年庆典,我们还会收集大家的文章,编辑一本30万字的《社区大学年刊》,编辑年刊督促了学习,挖掘了潜能,展示了成果,也真实记录了社大的发展和学员的心路历程。
有位年轻的学员叫琚秀丽,他很爱学习,他不仅注重自己学习提升,也影响了孩子,从一个地道的家庭妇女,找到自我,并愿意成为种子传递温暖传递正能量,她平时最常的说就是,我们做啥事情丢了什么,都不能丢了信心。也时刻鼓励着其他学员,这是她收录到年刊里的文章《我的成长三部曲》,里面讲述了她参加社大学习过程中的蜕变,第一步,我是一位宝妈,第二步,我是我自己,第三步,我愿做只萤火虫,虽然是微光,也希望能带给他人一抹光亮和一丝温暖。
社大的核心并不是教给他们多少知识,而是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的能力,让美和艺术走进老百姓的心中,在读书、唱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。
学校离村子比较远,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乡村,为方便更多的老百姓,尤其是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参与社大,2020年正式走进乡村,我们在西平罗村和兆村开办了分学堂。我们采取村民共建的方式让村民参与建设学堂,尤其是兆村学堂原来是一个棋牌室,是村民们打麻将聚集的地点。这两年主人进城定居后一直闲置,院子里长满了比人都要高的荒草,经过村干部协调,我们决心把麻将屋变为学堂。我们割草、铺地面,修建学堂的时候有一位瘫痪老人,名字叫张群法:他竟然推着自己的轮椅一步一步的向前挪动运送砖块,我们赶忙去劝阻,他说你们都把学堂都办到我们家门口了,我出不了大力可以出小力,老人的话,让在场的人热泪盈眶。老人的家到学堂的距离,正常人走路3、5分钟就到了,而老人要来需要走半小时左右。但每次上课老人家都提前到学堂门口等我们,我跟他说:大爷,您腿脚不方便,不用来这么早等着。大爷说:当学生的不能让老师等着我呀,我得提前来等老师。就是这种被需要、被等待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。
如今,到幼儿园的家长课堂和村里的社大学堂上课学习,已成为老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,“学到老活到老”的种子已经生根萌芽。
比如之前讲的勾玉凤,我们发现她性格活泼,多才多艺,做事积极热情,乐于助人,于是学堂的很多事情,我们就会让她来承担一些,而我们又发现,她的组织能力极强,总能够动员起村里边的老百姓,因此我们又萌生了让社大有了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想法。在2021年9月我们创办了第三个学堂——柏树湾学堂,它是实验中的实验,让比如勾玉凤、丁丽萍这些优秀学员,转变身份成为学员讲师进行自我服务,既使没有老师的参与,学堂的各项活动也能够照常进行。如今,幼儿园老师在社大的任务越来越少,学员讲师们的工作越做越得心应手,社大课堂里的笑声、歌声、读书声,依旧热闹。我们幼儿园老师们为此由衷的高兴,只有让这些乡村百姓活起来,乡村才能真的活起来。
这不禁让我思考教育的力量。教育是什么:教育不仅是传播知识、唤醒意识、传递温情、点燃希望。
有句谚语说得好,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村庄。我坚信:当一个人发生变化的时候,当一个家庭发生变化的时候,当整个乡村变成一个文明和谐、学习氛围浓厚的大环境的时候,我们的孩子们成长在其中必定受益。
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教育工作者,我也因此获得了河南最美教师、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等称号。我觉得这些誉不仅是我自己的,它更属于全体川中幼教人。虽然我们的老园长张青娥已经去世了,但是她的理想我们一直在努力地践行着。
而作为乡村教师的我们获得了职业价值感、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。我们的定位发生了变化,我们不仅是幼儿园教师,做着平凡普通的工作,我们可以做心怀乡村教育的教育者,做情系乡村建设的实践者。
对于陶行知先生的那句“乡村教师第一要有农夫的身手、第二要有科学的头脑、第三要有改造社会的精神”,在创办社区大学的乡村教育实验的第十年,我意会得更加深刻到位。